中國國際樂器展覽會伴隨著了中國樂器行業的成長與發展。三十余年的辦展之路不僅關注行業發展,也見證了一批批樂器行業從業者的音樂人生。
展會第二日,展館內的氣氛與展館外的氣溫一樣火熱。上午10點,在中國民族樂器改革精品展示會舞臺上,改良二胡、改良馬頭琴、古琴相繼登臺為觀眾演奏,現場氣氛熱烈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用38簧笙先后吹奏了《快樂的女戰士》《打虎上山聯奏》,最后老先生又用38簧笙演奏了一首經典傳統樂曲《晉調》。這位演奏技藝高超、精神矍鑠的老先生就是82歲的王慧中先生。
王先生說,這場演出也是他82歲的告別舞臺的演出。不經意的言語間流露出一絲傷感。
王慧中1942年生于秦皇島。中學時期就讀于北京名校八中,高中畢業后,他考入“北京師范專科學校”學習物理專業。雖然學的是理科專業,但王慧中對音樂也十分癡迷。學習笙、簫等民族樂器的演奏。在專科學校學習期間,他還經常參加中央民族樂團附屬的“北京業余民族樂團”的演出活動。1961年,因其笙演奏技藝可與專業人士比肩,他被中央民族樂團選中,被吸收進入該團成為專業演奏員,至此他走上專業音樂工作者的道路,最終成為中央民族樂團首席笙演奏家、國家一級演員、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、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。
王慧中不僅是笙演奏家,他還是笙改革家。他致力于笙的改革創新四十余年。1975年,王慧中與北京民族樂器廠的孫汝桂、中央廣播民族樂團的楊大明合作研制成功36簧加鍵擴音方笙。改革后的36簧加鍵方笙的音域達到三個八度,每一個八度的構成均為由十二個組‘半音階’組成,演奏員在演奏笙時可以自由轉調,順暢的演奏西洋十二平均律制的各類曲目。同時,由于音位排列科學規律,從中間低音順序向兩側高音漸進,左右手半音交替循環排列,演奏當中既不影響音階的演奏又可以進行各類和弦連接,使得36簧加鍵方笙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此次王慧中吹奏的38 簧擴音方笙,也是在36簧方笙基礎上改革的成果。王慧中作為新中國成立后一代有文化的音樂人,具有開拓性的思維,不一味因循傳統,而是把笙的傳統吹奏法與現代技巧相結合,最大化地拓展、挖掘笙的藝術表現力。他首創36簧加鍵方笙獨奏藝術,曾風靡國內外華人樂壇,形成了36簧加鍵方笙獨奏藝術流派。
2023年6月,王慧中的形象被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護基金會、歐洲集郵協會印制在了郵票上,郵票上寫著這樣幾個字:國際文化大使王慧中。
王慧中借北京國際樂器展“中國民族改良發展與論壇”的舞臺舉行了這場告別舞臺的演出,表達了他對民族樂器改良事業的深切情懷,也讓廣大群眾體會到了民族音樂事業的未來可期。王慧中“音樂會”在觀眾深深的尊重與致敬中進入尾聲,祝福王惠中先生藝術常青,民族音樂事業永葆青春。
展會還有兩天,趕快預約免費參與吧!


時 間:2024.06.27-06.30
地 點:中國國際展覽中心·朝陽館
(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6號)
關注我們
